《守望苗寨侗乡——黔东南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合作教育研究》是由杨建忠撰写,全程由闰江文化策划,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学术著作,其ISBN为978-7-5241-0032-4。
书中针对黔东南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面临生活、学习、健康等多方面问题,构建了具有创新性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家校合作方式方法并进行实践探索,旨在使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关爱、教育和保护,积极促进其主动发展、健康成长,降低父母离家外出、亲子长期分离造成的负面影响。此项研究对各地强化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具有重要参考借鉴意义。
杨建忠,贵州省黄平县人,苗族,出生于1976年5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凯里学院教授,现任凯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与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在《光明日报》《民族教育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家校合作模式研究”等课题多项。、
前言
2012—2014年,为了进行本研究,我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十几所乡村中小学进行了长期调研、考察。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成立于1956年7月23日。这里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很多人心目中梦寐以求的诗意栖居地。但是,由于历史、社会、自然条件等多方面原因,这里长期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大量农民进城打工,衍生出数量较为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这些留守儿童在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后只能留在农村家里,长期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无法得到父母双方的生活照顾、亲情关怀、家庭教育和安全监管,使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健康发展也面临着更高的风险,农村留守儿童随之成为受到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的弱势群体。
我的研究以人口流动规模大、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黔东南农村的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在苗寨侗乡间的实地调查,对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形、教育状况、内心情感以及家庭与学校在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的沟通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考察,比较全面地呈现出了黔东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图景,探讨了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对留守儿童教育带来的影响和发展困境,对留守儿童教育中家庭和学校缺乏共同责任意识、合作不密切、不得力而难以形成家校合作的教育合力以使之得到更好的关爱和教育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有一定特色的黔东南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合作教育模式,同时积极与基层学校合作开展了针对该模式的行动研究,通过强化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学校帮助家庭教育,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合力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以减轻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不利影响,缓解他们的发展困难。
通过实地调研、考察,我撰写了《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合作教育研究》论文,并于2014年5月通过博士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
本书就是在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值得高兴的是,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使黔东南这片美丽的土地焕发了新的风采。“十三五”时期,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减少贫困人口96.67万人,1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85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0.81万人搬迁进城,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留守儿童”问题也有了较大的改观。2013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达6102.55万人,得益于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关爱保护措施的实施,截至2023年8月,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锐减至1550.56万人。
虽然书中的一些数据只是反映了当时的情况,但我觉得仍然有一定的资料价值。同时,“家校合作”在今天也依然是解决留守儿童困境的一个好的工作模式。这也是我出版此书的目的。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对在调研、写作过程中给我鼓励指导,提供支持帮助,提出意见建议的各位师友表达诚挚的谢意,对所有参与本书研究、撰写、编辑和出版的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也期待国家、社会特别是家庭和学校切实承担教育关爱责任,更好地顺应新时代儿童身心发展特征,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更加健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服务体系,更好地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