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版
《中国御林军》
近日,由闰江文化策划出版的《中国御林军——辽、金、元、明、清、北洋时期北京禁卫军》上市啦!
 
这两本书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鲁迅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得主纪红建所著的历史纪实作品,两书均采用32开、硬精装的装帧形式,封面采用手绘风格,内文配有手绘插图,随书附赠有彩色“故宫博物院手绘导览图”。
 
《中国御林军》描写了中国自夏朝至北洋时期的禁卫军防御制度与体系以及历代都城的建制,着重描述了自辽代成为陪都后至北洋时期的北京作为都城的城防体系建设、禁卫军设置、宫廷内卫大事、宫廷政变与皇城战事,尤其对北京各朝禁卫军的组建、规模、发展情况及其参与的警卫、宫廷政变、皇城战事等进行了详尽叙述。




编辑推荐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纪红建经典历史纪实作品

紧扣史实,是了解北京御林军(禁卫军)的佳作

配有辽代至清朝都城城址变迁示意图,真实还原北京历朝都城格局

小开本、大字号、图文并茂,增加历史书阅读趣味性
 





目录

导 言 中国御林军的起源与发展/ 001

 

章 辽代南京(北京)御林军/ 025

一、辽代南京城池防御体系的改建/ 027

二、辽驻南京的中央禁军/ 033

三、辽代南京宫廷内卫大事/ 035

四、辽代南京皇城战事/ 041

 

第二章 金代中都(北京)御林军/ 059

一、金中都城池防御体系的扩建/ 061

二、金中都警备机构/ 066

三、金中都主要中央禁军/ 067

四、金代宫廷内卫大事 / 071

五、金代宫廷政变、皇城战事/ 075

 

第三章 元代大都(北京)御林军 / 087

一、元大都城池防御体系的新建/ 089

二、元大都警备机构/ 095

三、元大都中央禁军/ 097

四、元代宫廷内卫大事 / 109

五、元代宫廷政变、皇城战事/ 122

 

第四章 明代北京御林军/ 141

一、明代北京防御体系的修建/ 143

二、明代北京警备机构/ 164

三、明上直侍卫军 / 166

四、明代宫廷内卫大事/ 178

五、明代宫廷政变、皇城战事/ 193

 

第五章 清朝北京御林军 / 239

一、清朝北京城池防御体系的衰退/ 241

二、清朝京师警备机构/ 248

三、清朝的中央禁卫军 / 254

四、清朝宫廷内卫大事/ 275

五、清朝宫廷政变、皇城战事/ 294

 

第六章 北洋军阀时期北京御林军/ 337

一、北京城池防御体系的没落/ 339

二、北洋政府北京主要警备机构/ 341

三、北洋政府北京主要警卫部队/ 355

四、北洋政府公府警卫大事/ 361

五、北洋军阀时期的京城政变、京城战事/ 377

 

主要参考书目/ 426


 

在线试读
 
抵抗李自成进攻北京之战
 
这是一场带有规律性的朝代更替的悲惨战争。这也是明朝曾经强大的禁卫军最后的正规场合大战争。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他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推翻明朝的统治,建立新的政权。二月,农民军从陕西长驱直捣北京,沿途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正如顾炎武在《明季实录》中所说:“举国纷纷,尽以为时雨之霈。”听说李自成的农民军要进攻北京城,北京城内的勋戚官僚感觉自己的末日快要来了。有些人急忙收拾起金银细软,筹划着如何逃跑。一些北京居民则公开扬言,只要农民军一到,就立即开门请进,丝毫不掩饰他们对农民军的期待。不仅广大城市居民准备迎接农民军,就连一些失意的士大夫也在宫墙上贴出了“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的揭帖。
 
还不算太昏庸的崇祯帝要做最后的挣扎。他命令,三大营的军队在城外驻防,每座城门和城内的各街巷都配备守军,安置大炮。但是,崇祯帝的这些努力很难让北京的市民和勋戚官僚信服。他们知道,已经失去军事攻击力的明廷必将失败。
 
今非昔比。曾经为保卫北京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京营禁卫军,到明亡的时候不仅毫无战斗力可言,也已经人心涣散,没有任何凝聚力了。
 
在崇祯帝统治的17年里,明王朝积弊并没有得到改观,当然做为明朝重要军队的京师禁卫军也无法得到改善。这种因素的存在,注定了明王朝的覆亡是不可避免的。崇祯帝登上皇位后,他深知禁卫军对自己的皇位是何等重要,但他对禁卫军的建设,也没有什么高明之处,只是继承了前期的一些习惯性做法,用宦官监督京营。京营提督之下,设总理捕务二员,提督禁门、巡视点军三员,都从宦官中任命。宦官首领其实就是京师禁卫军的首领。
 
崇祯二年(1629年),崇祯帝任命太监沈良佐、太监吕直提督九门及皇帝城门,太监李凤翔总督忠勇营,提督京营。
崇祯五年(1632年),崇祯帝任命太监曹化淳提督京营戎政。
崇祯七年(1634年),崇祯帝任命太监马云程提督京营戎政。
崇祯十年(1637年),崇祯帝任命太监李名臣提督京城巡捕。
崇祯十一年(1638年),崇祯帝任命太监曹化淳、杜勋提督京营。
崇祯十五年(1642年),崇祯帝决定罢撤宦官提督京营。
崇祯十六年(1643年),崇祯帝又决定将京城兵权交给宦官,任命太监王之俊提督捕营,任命王承恩督察京营戎政。
 
其实,崇祯帝对于禁卫军的实际状况并不清楚。
 
崇祯十年(1637年),崇祯帝曾举行了一次誓师检阅。当时境内的农民武装攻陷了仪真、六合,崇祯皇帝调发京师禁旅勇卫营1.2万兵力赴援江北。出师前,崇祯帝乘坐銮驾检阅禁旅,群臣都穿戴礼服,策马随从在皇帝的驾后。这时,只见铠甲、旌旗构成了令人振奋的景观,禁卫军军士们望见皇帝的御驾,都高呼万岁。崇祯帝很少见到这样的场景,心中自然高兴,于是急忙派人将统帅陆完学召进御幄,赐给他御酒。其实,这些只不过是禁卫军一种仪式而已,不值得特别奖赏,可见崇祯帝对军队并不了解。
 
崇祯年间,全面由宦官掌管京师禁卫军,这在整个明代也是十分突出的。但实际上,宦官并不懂得军事,他们做事的动机就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威福。这也是造成禁卫军军心涣散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禁卫军的训练,崇祯帝也十分重视,他曾下旨严申,但是没有人严格监督执行。事实是,每天教场上只有二三百个禁卫军士兵在那里做样子,并且每天天色还很早就收操了。想想看,十万禁卫军,一次只抽验一小队人马进行训练,那不是在蒙混过关,又是在做什么?有一次,崇祯帝问戎政侍郎王家彦京营管理的有关事情。王家彦回答说:“现在要做的只有严格禁止士卒买人顶替之事,改操练之法,也许会有一些作用,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三月十五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抵居庸关,明总兵唐通投降,起义军迅速过关。与古北口一样,居庸关同样是北京北部的重要关口,居庸关失守,京师自然告急。
三月十六日,李自成率军攻入昌平。昌平守军投降,只有总兵官李守镕誓死不降,拔刀自杀了。农民军占领了昌平。早在进入昌平之前,李自成就先要探知京师守备的虚实,便派遣士卒化装成小贩,又冒充部、院的办事员吏,到京城刺探官方的情报。只要明廷一有举动就立即传到李自成那里。
而禁卫军与农民军相比就差远了。明廷对于战事有着严格的保密规定,不许传抄边报,战事的真实情况,兵部以外就没有人知道了。这次李自成攻陷昌平,兵部派出的侦察骑兵,都被李自成的人抓走了,没有一个人能回来。
这一天,崇祯帝着急地召集大臣们议定国家大事。在会上,崇祯帝装出十分镇定的样子,但是大臣们却个个相顾无语,垂头丧气,会议自然是毫无结果。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先头部队极为顺利地进至阜成门外。开始的时候,北京城内竟然毫不知晓。这时,崇祯帝又召见大臣们,问他们如何是好。大臣们都默默无语,一筹莫展。有的大臣认为国家将要亡了,性命难保,当场痛哭起来。此时,崇祯帝也是仰天长叹,绕着大殿狂走。不时,他还捶胸顿足,大声疾呼道:内外诸臣误我,误我!随后不久,传来军情,李自成的军队到了彰义门。
此时,北京城内外的三大营禁卫军,一看李自成已经逼近,有的自动解散了,有的投降了,真正在城墙上守着的也是极少数。当然,禁卫军之所以不肯尽职,并非毫无抵抗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士卒已经有半年没有领到军饷了。军官们驱赶士卒上城守卫,但士卒们大多不肯上前。
直到此时,崇祯帝还不清楚京营禁卫军的实际状况。禁卫军弃守的情况对明廷十分不利。担任总管戎政事务的襄城伯李国祯汗流浃背地奔到皇宫午门前,宦官阻挡他入宫。李国祯大声叫道:“都什么时候了,君臣能见面的次数已经不多了!”宦官问:“有什么要紧的事?”李国祯说:“守城禁军都不服从命令,都卧在地上。用鞭子抽起一个人来,另一人又卧下了。”宦官这才让他见皇帝。崇祯帝召见了李国祯。崇祯帝得知这一情况后,只得派出三四千名内操宦官参与守城。
三月十八日,农民军加紧攻城,城上仍有守城禁卫军在发射大炮。农民军对守城禁卫军说:“快开城门,否则将你们斩尽杀绝!”听农民军这么一说,本来就涣散的禁卫军士兵害怕了,改放空炮,不装铅弹,只放出点硝烟。有意思的是,他们还挥手示意农民军,让他们后退一点,然后再放空炮。
李自成亲自在彰义门外督战,侍从在他身边的有太监杜勋。农民军架设云梯攻打西直门、阜成门、德胜门。明禁卫军根本就没有抵抗意识,纷纷自动逃散。城外三大营溃降后,明军的高级武器、巨炮等,都被农民军获得。
农民军又用刚刚获得的武器攻城,一时间,攻城的炮声轰鸣。在城墙的一处,明军的万人敌大炮发射,却误伤了数十名自己的人。一时间,守城士卒乱成一团。
此时,受崇祯帝信赖的宦官首领们还掌握着各个城门,但他们并不用心抵抗,而是想着如何与李自成沟通,以免城破被杀。而那些心急如焚的朝官们都无法过问守城的事情。左都御史李邦华到正阳门下,想登城了解情况,竟然被宦官拒绝了。兵部尚书张缙彦多次来到各城门下,想检视一番守御情况,也被宦官阻挡回去了。张缙彦急忙上书皇帝,崇祯帝这才赐给他一封亲笔诏书,允许他上城。张缙彦又来到彰义门前,然而让他震惊的是,堂堂的大门,竟然只有几个人在那里守着,其他人都已经溜之大吉了。这时,兵部侍郎王家彦对张缙彦说:“这里两个箭孔才有一个兵守着,要守住彰义门,恐怕要调兵增援。”王家彦刚说完,就听见李自成的农民军砍墙的声音。守在这里的三个首领中,只有王承恩向农民军发炮,而宦官曹化淳和曹化成却在饮酒,若无其事。
 
李自成为了减少攻城军队的伤亡,他一边大军围城,一边派杜勋进北京城劝降。杜勋来到北京城根,因城门紧闭进不去,于是由守城太监用绳子将他吊到城墙内,去见崇祯帝。
 
杜勋转达了李自成要崇祯帝“禅位”的意愿。没多久,崇祯帝便派亲信与杜勋谈判。但是,谈判一直进行到晚上也没有达成一致。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崇祯帝不想“禅位”。
 
就在此时,起义军攻破外城,进入城里。崇祯帝在殿前来回徘徊,无计可施。忽然,内官张殷来到崇祯帝前,对他说:“皇爷不须忧愁,奴辈有策在此。”崇祯帝忙问:“何策?”张殷说:“贼若果入京城,只需投降,便无事矣。”崇祯帝一听十分生气,拔剑当场把他刺死了。
当李自成的农民军占领外城,其他城门被起义军围得水泄不通时,崇祯帝出皇宫,登上煤山(今景山),看到城周围都是烽火,知道大势已去。他在那里徘徊许久,伤心欲绝地回到乾清宫。
这一夜,是崇祯帝在紫禁城的最后一夜,他根本就无法入睡。一位宦官奔告皇上内城已经陷落。崇祯帝问道:“大营兵都在哪里?李国祯现在何处?”那个宦官回答说:“大营兵都散了,皇上赶快逃吧。”说完,那个宦官就先跑了。
 
十九日凌晨,天还没有亮,皇城已经无人把守,昔日的禁卫军早已经不见了踪影。崇祯帝鸣钟想召集百官,但无一人到来。崇祯帝全身都瘫软了,在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他企图趁天不亮逃出城外,但没有取得成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崇祯帝决定一死。不过在临死前,为了不让自己的皇后、贵妃、女儿受辱,他勒令皇后、贵妃自尽,然后挥刀亲手杀死、砍伤了自己的两个女儿。在寿宁宫杀害女儿之前,他哭着说:“汝何故生我家?”可见崇祯帝伤心之至。随后,崇祯帝带着太监王承恩跑到煤山,写了一封遗诏后,吊死在寿皇亭前的一棵槐树上。太监王承恩算是最效忠崇祯帝的一个了,他也在崇祯帝的旁边上吊,陪着崇祯帝去了。
 


Time:2023-03-07 10:47:05  编辑:闰江文化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