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东京陷落之时,金兵曾大肆搜捕皇室宗亲,依据皇宫内侍邓述开具的诸王、皇孙、后妃名册,命令开封府尹徐秉哲“按图索骥”,把留居府邸和藏匿民间的赵氏宗亲一一捕获,前后俘虏3000余人。金军的目的是将赵氏皇族彻底根除。劫后余生的宗王,只有当时不在东京的康王赵构。于是,复兴赵宋王朝的重任就落到了他的肩上。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九个儿子,宋钦宗赵桓的弟弟。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在金兵尚未到达东京之前,他奉宋钦宗诏与资政殿学士王云前往金营求和而躲过一劫。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仍沿用大宋国号,史称南宋,年号建炎,是为宋高宗。由于金军的追击,两年后宋高宗逃到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府,并加强了临安府城池防御与禁卫军建设。
一、南宋临安府城池防御体系
杭州历史悠久,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掉钱唐郡置杭州。十一年,杭州州治移到江干柳浦西侧凤凰山麓,并建筑州城。这便是杭州城垣的发端。唐朝为避国号讳,改钱唐县为钱塘县,江干为杭州中心,从此步入隋唐三百年大郡时代。后梁龙德三年(923年)立吴越国,钱镠被封吴越国王,在州治故址筑王城(子城),建宫殿,为国治。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定都临安府,在吴越国皇城旧址基础上扩建大内(皇宫)、修筑皇城。在凤凰山东麓创筑内城(皇城),绍兴十八年(1148年)完成,周长9里,其南门叫丽正、北门叫和宁、东门叫东华。绍兴二十八(1158年)年,又增筑皇城西门(即西华门)及东南之外城。外城共有城门13座,东面为东便门、候潮门、保安门、新门、崇新门、东青门、良山门,西面为钱湖门、清波门、丰豫门、钱塘门,南面为嘉会门,北面为余杭门。外城还有水门5 座:东有保安水门,南有南水门,北有北水门、天宗水门和余杭水门。东青门与良山门都是瓮城,即在大城门外,还有副城。旱门都建有楼阁,水门都是平屋。所有的城墙高3丈多,宽1丈多。
在防御体系上,主要是加强了城门和城墙的防护能力。旧式城门设计为一重,并在城门外修瓮城、筑敌楼,以防护敌军攻击城门。这对于防御冷兵器较为适用,但却经不起炮击。改革的方法是:城门为三重,以内外两道护门墙取代瓮城,保护城门;城高旧式门楼,改一层为双层,以利于上下同时攻击敌军;城门通道下设暗板,城墙上置炮石,上下配合,阻击破门之敌;改吊桥为实桥,并多设暗门、突门,便于突然多路出击,攻敌不意。
城墙的设计是:收缩防御薄弱、易受炮石攻击的四方城角,使敌军不能夹角施炮,而守城之军便于立炮向下射击;在城墙上建筑高大的鹊台,台上建护墙;拆除旧式马面墙上不能防炮的附楼,另筑高厚墙;改造旧式羊马墙,加筑鹊台和护墙;大墙和羊马墙上都设“品”字形射孔,形成大墙上和两侧羊马墙内三面拒敌;用大木和麻绳结成护墙网,使敌攻城炮石威力不能奏效;设置重城重壕,即于大城之内再修一道里城里壕,以替代一城一壕的传统格局,形成层层设防,增强防御能力,如果外城被突破,里城墙、壕也难以逾越。经过改造的临安府,提高了防御能力。
二、南宋临安府禁卫军
南宋临安府禁卫军基本延续北宋的编制与名号,仍由殿前司统领诸班直(二十四班)担任宫廷宿卫,三衙统领的禁卫诸军担负京师守卫及对外作战,而驻扎各地的军队不再径称为禁卫军,改称屯驻大军。
三、南宋临安府保卫战
临安卫军政变
自从南宋朝中排斥了“抗战派”之后,宋高宗把军政大权委付给黄潜善和汪伯彦,结果使渐有起色的政治和军事形势急转直下,接连遭到溃败。军事上的溃败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当时皇帝和高级文武官员从扬州向南奔逃,沿途城乡居民成为受害者。军事上的失利,也大大增加了军队与决策者之间的对立情绪,进而发展到部分军兵捉杀当政官员以泄积愤的事件。司农卿黄锷被军兵误认为是黄潜善而处死,少卿史徽、垂范浩、左谏议大夫李处遁、给事中黄哲等朝官,在南逃途中也被宋朝军兵杀死。
宋高宗感到事态严重,罢免了黄潜善、汪伯彦,试图平息军民怨愤,稳定政局。但是,由于宋高宗继续坚持妥协逃跑的指导思想,新任命的军政要员也是黄、汪之流。主政的宰相朱胜非,是一贯主张与金和议的“投降派”。主管军事的签书枢密院事兼御营司都统制王渊,原是黄潜善、汪伯彦的同伙,对于扬州溃逃负有重大责任。朱、王二人的倒行逆施,造成军队中对当权者不满情绪更加激昂,从少数官兵的不满,发展到“诸将不悦”的严重态势。于是一场更大规模的事变发生了。
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初五,临安卫军将官苗傅、刘正彦利用所部官兵对当权者的愤慨,打着“为天下除害”的旗号,发动了军事政变。他们捕杀了王渊,处死康履等宦官,逼迫宋高宗退位,另立宋高宗三岁的儿子为帝,由孟太后垂帘听政,并宣布改年号为“明受”。
在政变当天,苗傅等组织者曾发布告天下民庶官吏军兵宣言,以昭示他们举兵的原因。应当说,政变宣言所说的都切中了时弊,但是苗傅、刘正彦诚有余、水平不足,缺乏主持国家军政的能力,致使政变后不能有效地控制局势。他们不吸收有政治头脑的文官合作,也就提不出振奋人心的政治主张;既不与临安城外的其他军队取得联系,又不争取临安居民的支持;一味困守孤城,因而失败不可避免。
在忠于宋高宗的文官吕颐浩及张浚等人的串连和鼓动之下,宋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军,先后从淮南和江南等地发兵勤王,讨伐临安起事军队。
不久后,勤王军队攻入临安。
四月初一,宋高宗复位,任命吕颐浩为宰相,张浚任知枢密院事。起事军队遭到镇压,部分官兵被逮捕处死,苗傅、刘正彦率部众出走东南,被韩世忠追获斩首。
南宋新立后,所控制的地域相当可观,除江南之外,西北和中原大部分地区仍归其掌握之中。但由于宋高宗为首的南宋统治集团,排斥李纲的积极抗战方针,以退却逃跑为指导思想,造成军事部署方面问题重重:既没有防守黄河一线的决心,又没有统一指挥和部署。因此,在金军第一次进攻面前,黄河防线形同虚设,短短的3个月时间,西自秦州(今甘肃天水),东至青州一线的许多要点被金军攻占。所幸各地军民坚持抗金,才使金军东西联为一气、三路并进的计划未能全部实现,南宋统治者才得以暂时渡过危机。
金军攻占临安之战
宋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在平定苗傅兵变并复位后,于七月改杭州为临安府,准备在此建都。
九月,金太宗完颜晟发起燕、云、河朔之兵,分三路南下,以其侄儿完颜宗弼率主力为中路,直取浙江,追袭宋高宗,企图一举剪灭赵宋王朝。于是,宋廷在浙北等地匆促建立抗金防线。
十一月十八日,完颜宗弼率领10余万精兵,在马家渡(今安徽和县境)突破宋军长江防线,又击败陈淬、岳飞、刘纲等17名将领所率的3万宋军的阻击,迅速占领建康。而后经漂水、广德攻入浙江,于十二月初八攻陷安吉。
当时宋高宗已渡钱塘江到越州,听说西线战败,立即率领大臣们趋明州。金兵前军阿里部从安吉经武康,攻取独松关(余杭西北),于十二月十五日进逼临安城。宋军数千人埋伏在西郊丛林阻击,斩杀金兵前锋骑兵30余人,阿里进军受阻。当天,阿里等人都下马作战,与宋军殊死一战,宋军阵亡甚众,余部退入山间。阿里部队攻到城下,临安守臣康允之弃城逃走,钱塘县令朱哗率军民拒战。当晚,临安城被金军攻破,朱哗战死。与此同时,宋高宗从明州走定海(今镇海),又渡海到昌国(今定海),留浙东制置使张俊守明州。
十二月十六日,完颜宗弼进入临安,立即派遣阿里、蒲卢浑、巴哩巴等将领率精骑渡钱塘江追袭宋高宗。在钱塘江右岸,知越州兼两浙东路安抚使李邺派军迎击金兵,取得了三战三捷,阻滞金兵于萧山、富阳一线。金兵继续渡江,宋军终因寡不敌众而败回越州。
十二月二十四日,金将讹鲁、补木列部攻击越州,宋军周汪部打不过金军败出东郊,亲事官唐琦战死,城被攻破,李邺投降。阿里率骑兵追击宋军于东关(今上虞境内),再次将周汪部打败。随后,阿里渡曹娥江,向明州进逼。进到余姚,知县李颖率民兵数千人拒战,与把隘官陈彦等盛列旗帜于城头,金兵不知道城里的真实情况,迟疑不敢进攻,被阻一昼夜。
十二月二十六日,宋高宗从昌国渡海南逃。为掩护宋高宗君臣南逃,张俊和明州守臣刘洪道实行全城动员,环城30里清野,迁居民入城,严防死守。